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27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身着简单的运动服,手持一杯美式咖啡,眼神中透着几分疲惫,却依然保持着运动员特有的挺拔姿态,作为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女子重剑选手,费若秋如今褪去比赛服,成为哥大教育学院的一名研究生,她的转型之路令人好奇。
巴黎的辉煌岁月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的一家业余体校,16岁时被法国教练相中,远赴巴黎接受专业训练。"那时候一句法语都不会说,只带着一把剑和一本字典就去了。"她回忆道,在法国的七年时间里,费若秋逐渐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,曾在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获得银牌,多次进入世界杯分站赛前八名。
2023年赛季结束后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:暂时放下运动员身份,申请赴美深造。"击剑是华体会官网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运动,但我始终记得自己除了是运动员,还是一个渴望知识的学生。"
哥大的新挑战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运动心理学专业是费若秋的选择。"在多年的竞技体育生涯中,我深切体会到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重要性,希望将来能够帮助更多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,发挥最佳水平。"
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的转变并非易事,费若秋坦言最初极不适应:"训练时我知道如何分配体力,但学习时却不知道如何分配脑力,阅读几百页的学术文献比连续参加几场比赛还要累。"
她的日常生活变得截然不同:清晨五点半起床进行保持性训练,随后赶赴课堂,下午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。"时间管理是我在这里学到的第一课。"费若秋笑着说,"教授们不会因为我是运动员就降低要求,相反,他华体会官方们对我的期望更高。"
击剑与学业的平衡
尽管暂时告别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,她现在是哥大击剑队的客座教练,每周会指导学生们训练两次。"教学相长,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,我对自己技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。"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詹姆斯·沃森对我们说:"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,还有国际化的视野,她能够将欧洲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我们美国的体系相结合,队员们都很敬佩她。"

费若秋还参加了一些业余比赛保持状态,今年三月,她在纽约公开赛上获得冠军,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未因学业而减退。"击剑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,不可能完全割舍,重要的是找到平衡点。"
文化适应的挑战
从法国到美国,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,更是文化环境的再次适应。"法国人对待体育的态度更加传统,美国人则更加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结合。"费若秋比较道,"在哥大,我看到许多学生运动员既能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,又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,这种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。"
语言是另一个挑战,虽然她的英语基本流利,但学术英语与日常交流完全不同。"最初上课时,我几乎完全听不懂教授讲的专业术语,只能录音后反复听,经常学习到凌晨。"费若秋表示,这种挑战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,"运动员最不怕的就是挑战。"
未来的规划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将在明年完成硕士学位,随后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,或者回国从事击剑推广和运动员心理辅导工作。"中国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更多专业人才,我希望能够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去,为祖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。"
她也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性。"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对我来说或许有点遥远,但并非完全不可能,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让我变得更好,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作为学生。"
费若秋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展示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。"运动员不应该被限定在赛场上,我们也有多元发展的权利和能力,体育教会我们的坚持、专注和抗压能力,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。"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看了看表,抱歉地表示她必须赶往下一堂课,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前职业运动员,更是一位不断挑战自我、追求卓越的多元发展者,她的哥大求学路,正如她在剑道上的每一次出击,精准、坚定而充满智慧。
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点上,费若秋正以她特有的方式,书写着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篇章,她的经历告诉我们:人生没有单一赛道,真正的冠军在于不断超越自我,无论在剑道上还是在人生道路上。